
(资料图)
(记者陈秋莎)2月6日,记者从2023年贵州省林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贵州林业系统将在提升森林质量、资源保护水平、防灾减灾能力、产业发展效益、林长制引领作用、支撑保障水平六个方面持续用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贵州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要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上持续用力。坚持以森林经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存量,以适地适树、补植补造为重点扩大增量。一是提升国土绿化科学性。切实用好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成果,狠抓落地上图管理,实现造林种草、湿地保护修复等任务上图全覆盖。持续做好树种结构调整试点动态监测和后续管护。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树种结构调整+”国储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产业发展、乡村绿化美化等模式。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后续补植补造和管理经营,配合做好国家级检查验收。科学统筹开展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大力推动黔西石漠化片区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科学治理石漠化面积600平方公里以上。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省级森林乡镇、森林人家。二是提升国储林项目规范性。将国储林项目建设纳入全省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三是提升种苗保障精准性。持续加大对种苗工作投入,统筹林科院、国家级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等平台,推进林草良种选育、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确定并公布本省可供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审(认)定林草良种3个以上。落实《贵州省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管理办法》,加强保障性苗圃建设管理,培育一批珍贵乡土树种苗木。加强种苗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持续破解种苗供需错位问题,全力保障用苗需求。强化林草种苗质量监管和执法检查,确保造林用苗合格率达95%以上。
要在大力提升资源保护水平上持续用力。具体工作中,要统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统筹处理好服务发展和守牢底线的关系。主动靠前服务全省“四新”“四化”等重点项目建设,科学测算和分配占用林地定额,加强林木采伐日常管理,用好与交通、住建、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常态化协调机制。加强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手续指导监督,指导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实施好委托的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审核许可省级权限。二是统筹处理好有法可依和执法必严的关系。推进《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贵州省征收征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等修订,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贯彻落实好《贵州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贵州省地方级公益林划定和管理办法》。联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偷挖、贩卖古大名木违法行为。三是统筹处理好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的关系。做好林草湿综合监测成果与国土变更衔接。启动编制好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天然林保护规划。探索优化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省级重要湿地动态监测评价,优化调整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加快推动以草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段)为主的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开展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服务功能调查评估。开展好新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评估、候鸟迁徙通道调查,陆续启动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监测及拯救保护。
要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上持续用力。把森林草原防灭火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断补齐防灾减灾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推动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开展林业系统森林消防队伍大比武,提高森林火灾处置能力。启动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提升林火视频系统监控覆盖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方面。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计划,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做到松林监测全覆盖,及时发现处置松材线虫病疫情。支持有条件的县开展马尾松纯林树种结构调整。抓好全省刺梨、油茶、花椒、山桐子等特色林业产业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建设。
要在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上持续用力。紧紧围绕“土特产”做文章,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持续提升林业产业质效,努力助推农民增收。一是巩固提升林下经济和特色林业产业。大力挖掘培育林下天麻、黄精、灵芝、红托竹荪等优势单品,通过单品突破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林下经济产业综合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打造林下经济政务、市场、金融服务系统和林下经济一张图。二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山桐子产业方面,统筹各类工程项目,围绕“国储林+山桐子”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分类建设山桐子产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完成山桐子产业基地扩大任务20万亩,努力将山桐子发展成为贵州领跑全国的特色优势产业。三是重点突破森林康养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上水平、有特色、可示范的森林康养基地,指导10个森林康养基地提升建设,建设森林康养步道60公里,做大做强森林康养省级公共品牌“乐享贵山贵水”,打响“康养到贵州”品牌。编制印发《国家森林步道(贵州段)总体规划》。
要在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上持续用力。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用好林长制考核、联席会议等机制,主动为各级总林长、林长做好服务,争取帮助化解重点难点问题。要提前谋划开展“6.18贵州生态日”五级林长巡林活动,跟踪落实好林长巡林发现问题整改,将巡林活动打造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林业、指导林业、帮助林业有效载体。要创新林长制机制,推广林长制进党校、林长制主题公园、林长网格化管理、“林长制+”等经验,鼓励基层创新探索林长制机制。对今年林长制考核,省林业局将参照国家林草局做法,对各市(州)林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排名,并通报给当地党委、政府。
要在提升支撑保障水平上持续用力。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水平。与中国林科院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争取建立国家林草局山桐子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将山桐子、油茶等列入省重点科技项目。加快重点实验室、雷公山生态站实施,积极协调赤水河流域竹林生态站立项。完善林草地方标准体系,推进林草地方标准修订。推进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确保今年9月招生办学。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林业碳汇、林业碳票试点,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深化“林业碳汇+司法+金融+贷款+收储”等模式内涵。探索完善“自然教育+保护地社区”模式。探索全面推开林权抵押处置工作。推进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