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和连队的“读书角”
时间:2023-04-24 10:23:04    来源:解放军报

海拔四千三百米驻训地,每天都是“读书日”——

一位老兵和连队的“读书角”


【资料图】

与书同行。

编者按

每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日”。

11年前的“世界读书日”,初到军营的新疆军区某连二级上士李小平,在班长的介绍下打开了一扇阅读之窗。在读完第一本《星火燎原》后,他对我军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找到了坚持的方向。

一头扎进书的海洋,读书成为李小平守防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训练之余的休闲放松,还是学习技术理论时的点灯熬油、加班加点,他用读书笔记中的一句话,诠释了一种坚持的态度:“每天都是‘读书日’。”

风雪的磨砺,图书的滋养,让李小平和战友们逐渐理解了军人的责任。从手机里的电子书架到连队图书室,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则则有营养的知识,让身居边关的官兵并没有远离时代,让艰苦条件下官兵们心灵依然丰盈。随着书架上图书品种的不断增多,连队“图书角”从无到有、从山下驻地到驻训地,正在成为官兵心中一个凝聚力量、精武强能、崇尚荣誉的“殿堂”。

入夜,灿烂星河装饰着天空幕布,辉映着雪山之上“读书角”里的灯光,以及灯光下一张张青春脸庞。在阅读的世界中,官兵们不断成长。在阅读的世界外,连队各项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升。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观察这个基层单位的读书新风尚,品读边防军人的视野、情怀和担当。

寻找“图书种草官”

海拔4300米高原驻训地,春日阳光拥抱着群山。一大早,新疆军区某连营区门口就拉起了“读书日”的横幅,板房前的空地上,一方书桌沐浴阳光。这是教育课开始前安静的时光。

宿舍门开了,“迷彩绿”列队走出房门,围坐在书桌前。大学生士兵罗鑫坐在靠近书桌的前排,今天,他将作为连队“图书种草官”为战友推荐图书。

“种草”,在网络上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他也喜欢这样事物”。驻训地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咋开展?指导员姜景文已连续3年带队上山,今年他提议开展“读书日”活动:“每个月邀请一名战士介绍一本书,讲述者就是当月的‘图书种草官’。”

“读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的青春。”姜景文一直觉得,不同人的故事,在不同的年龄段品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年纪,读书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时光倒回几个月前,二级上士李小平接到姜景文的“命令”:寻找连队首位“图书种草官”。

李小平是连队老兵,姜景文眼里,他就是个“书虫”。“能讲好一本好书,才是读懂了书。”早在驻训换防任务开始前,李小平就在班务会上和战友开展过“种草”活动,定期推荐一本书,成了李小平所在班一项“保留节目”。

书籍,就像人体的钙,一旦缺失这种元素,健康就会报警;读书活动,就像阳光,有了它,更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驻训地处无人区,手机信号不稳定,上级要求开展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姜景文想到了李小平的这个“金点子”。

换防前,姜景文建议全连每人在图书室选一本书带上高原。指导员的特别叮嘱,让连队炸了锅,大家有兴奋、有担忧:“读书,不会还检查笔记吧”“考核还没达标,哪有空看书”……李小平明白指导员的“苦心”,特意选带了一本《星火燎原》上山,这是他入伍后读的第一本书。

驻训不久,李小平就按照姜景文的要求,向战友推荐了《星火燎原》。他也提出倡议:请战友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利用驻训时间把一本书读完,每天明确读几页。

就这样,驻训地有了“读书角”。官兵带上山的书,成为这里的首批囤书。更多囤书还在路上——战士们纷纷从网上购入新书,让书架上的书目越来越丰富。

那天,罗鑫拿着一本书找到李小平:“班长,我可以推荐这本书吗?”听完这位大学生士兵的介绍,李小平有点激动:“驻训后的第一位‘图书种草官’,终于找到了!”

从电子书架到“读书角”,一面滋养心灵的书墙

2011年,地方大学毕业的李小平选择了报名参军。李小平所在的地空导弹连是连续多年的训练先进单位,成天与训练骨干打交道,他并没有觉得有太多知识压迫感。直到后来,他成为雷达班班长。

面对“90后”“95后”战士,无论业务研究,还是思想教育,他觉得必须要和大家聊到一块、打成一片。一本偶然获得的《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让他着了迷,阅读、消化,他得到更深维度的知识理解,这也为他涉猎战争科学、雷达技术学等类型的书籍,打下了基础。

那时候连队图书室的书架上,图书种类不多。李小平联系上了喜爱看书的大学同学许文岚,请她给自己推荐书目。许文岚当时在四川乐山一所学校当老师,那一年,她给这位驻守北疆的老同学邮寄了40多本书。

宿舍没书柜,李小平就把自己看过的书赠送给连队。连队图书室的书,加上他的40多本书,构成了连队早期的“读书角”。调整改革以来,连队多次搬家,官兵们到了新营区一定会先把“读书角”布置好。“连队搬家,‘读书角’和书也要一起搬过来。”李小平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小平说,班长的阅读量直接关系着班里战士的阅读量,班长负责为战士“种草”,“拔草”需要落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保持一定阅读量,不用多长时间,全班的面貌就会为之一新。

再后来,网络书籍走向大众视野,李小平和战友们时常从手机APP上下载书籍阅读,通过分享阅读来介绍自己、沟通彼此。每次看着电子书架上摆放的“读过的书”,他都觉得心里的收获“沉甸甸的”。手机中这个电子书架,也成为滋养心灵的一面书墙。

习惯是可以传染的,越来越多的战友开启了他们的阅读之路,并跟着李小平一起记录阅读的过程。如今,电子阅读已成为连队新风尚。

这期间,李小平和他的“书友”许文岚,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两人一直分隔两地,但却始终保持着“初恋时的状态”。有人问李小平与爱人“心意相通”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说,因为我们各自的手机里保存着相同的书。

连队“读书角”也在成长:四个书架、藏书六七百本。随着官兵阅读量的增加,这个数字每个月都有增长,为“读书角”淘书,成了连队官兵自觉的习惯。

每次连队取得荣誉,连长何坚都会把官兵的合影照片摆在书架上。再后来,连长和指导员商量决定,在“读书角”对面开辟一个“荣誉角”,把奖杯奖状都“请”过来,让这里成为记录连队重要时刻的窗口。

“无论是书籍,还是荣誉,都是全连官兵努力奋斗的见证,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何坚说。

时过境迁读笔记,更能看清人生航向

清晨,担任连值班员的李小平迎着第一缕微光,吹响了起床哨。“李班长担任值班员辨识度十足。”排长李刚说,他值班有两个特点,一是哨音急促响亮,二是经常和大家抖搂“金句”。

“梅花香自苦寒来啊,大家都精神起来。”晨光照在每个人脸上,李小平看着战友们说,“少壮不知勤学苦,咱们慢跑两圈。”

“李班长,你到底读过多少书?”每当战友发出这个疑问,李小平总会拿出他的8本笔记。记录的习惯,他坚持了10年。

开展“读书日”分享活动,宿舍的学习桌上,每个人都摆放着一本读书笔记,方便随时记录。“记录读书的时间,也记录心境和收获。”李刚始终记得李小平常说的这句话。

“《我与地坛》,史铁生,2011年11月读完。”一本笔记侧面已经卷起毛边,李小平十分珍视,他说自己是从这本书开始写笔记的。

李小平记忆犹新的是他胸戴红花,乘坐绿皮火车进疆的旅程。一夜颠簸,睡眼惺忪的他,靠在窗边,望着茫茫戈壁和远处的风力发电机……这画面固化在他的内心,浓缩为“苍凉”一词。

李小平家在四川乐山,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穿上军装,环境的改变,让他感到莫名的不安、失落。出发前,父亲放在他背包里的《我与地坛》给了这位漂泊远方的战士,些许温暖和慰藉。

“只有坚毅而勇敢,且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细腻励志的文字。”李小平在书上勾勾画画,在本子上摘抄记录。

得知军校考试落榜的那晚,他的心成了一片沙漠,相似的感受,驱使他再次翻开那本笔记。重温那些触动人心的话语,他的脑海又一次回忆起当年 “火车轮上的思考”。

“原来勇气会凋零,假如没有这本笔记,又怎能重拾坚定的决心。”因为记录,李小平感受到阅读之外——坚持的力量。

一个人的气质中,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对李小平来说,笔记上的文字,如同标签定义了他的成长和奋斗,也为他锚定人生航向。

那年,李小平转岗为雷达技师,在读书时,他摘抄了“为了不辜负自己,为了不辜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这句话。

连队初上高原驻训,成长为标兵骨干的李小平,对当年那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李小平所在班一下子分来好几名新兵,为了考核取得好成绩,他对照装备手册,为新兵讲解原理。为了熟悉元件,他把图纸带回宿舍,熄灯后给大家“开小灶”。

“读书日”活动上,上等兵王超走上讲台。作为李小平班里的技术骨干,他向战友分享了那本书。“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走近它。”他说,这是他凝练许久的箴言。

不断学习,遇见一个更精彩和开阔的世界

自从李小平推荐了《星火燎原》,列兵王焘就从“读书角”申请借阅了这本书。

当天晚上,王焘把“读书计划”写在本子上:周六拿出半天,每天午休和熄灯前抽出半小时阅读……他算了算,这样每周能腾出10余个小时来读书。

王焘是连队最年轻的战士。同为“川娃子”,李小平对这个大学生士兵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他更欣赏的是,王焘有“规划意识”。

王焘上大学时学的是电子计算机专业。或许,他对文字的熟悉程度还不如代码,但是唯独抗拒不了的,是科幻类作品的“诱惑”。

他爱读科幻小说,总能读到身临其境。去年底,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被改编成电视剧,偶尔在手机上看到视频,他觉得,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必须要“重温一遍”。

这个想法,是在上高原驻训后萌生的。那阵子天气转冷,大雪下了半个月,读书的时间更多了,但是连队的“图书角”却没有把《三体》带上山。

大学期间,王焘曾和同学们梦想一起徒步穿越沙漠。如此一个喜欢新奇事物、爱冒险的年轻人,在高原遇上了信息“荒漠”,他就像霜打的茄子,眼睛里没了光。

第二天,李小平给王焘拿来他的电子阅览器,里面就储存着那本《三体》。这让王焘如获至宝。之后,他决定把连队“读书角”的书,尽量完整地下载到电子阅览器中。

一个多月后,当王焘完成了将“读书角”实体转电子的“工程”后,王焘成为连队“电子读书角”管理员。

有一个“读书日”活动,李小平受姜景文之托,给王焘安排了一项任务,走上讲台分享党史故事,这让他有种“踩到知识盲区”的挫败感。

打开电子阅览器,王焘下载了不少党史书籍。李小平拍着王焘的肩膀说,阅读决定你的知识储备,影响你的思维方式。相信我,经过部队的锤炼,不断学习,你会遇见一个更精彩和开阔的世界。

“今天,我们模仿‘剧本杀’的游戏步骤,走进历史中。请大家谨慎选择……”那天,王焘创新模式引导战友以“第一人称视角”代入书中的历史角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王焘也赢得了满堂喝彩。

如今驻训地的“电子读书角”,党史类的书越来越多。春节联欢晚会,王焘还改编了一个党史小品。节目很成功,一片热烈掌声中,王焘低头在手机上敲了一行字:“班长说的没错,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期待着属于自己的更大蜕变。”(梅志峰 邹珺宇 张根实)

(上图为连队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