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据我们测算,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占到中国GDP的2.5%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所以未来仍需大量社会资本来投入。”
【资料图】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当天的第十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详细阐释了气候投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该论坛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主办,聚焦气候变化及企业绿色行动。
柴麒敏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气候变化越来越引起经济领域决策者的关注。“过去三年,多个国家的央行行长、财政部部长、经济学家等都认为,气候变化是导致未来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而且会影响到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即GDP的增长。”
一些数据的变化也显示了近几年全球气候投融资的快速崛起——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总额由2022年的6260亿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1.11万亿美元;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由2020年的2970亿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4437亿美元;全球碳市场交易由2020年的2878亿欧元提升至2022年的约8650亿欧元。
柴麒敏表示,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积极地发展绿色金融,比如2021年央行设立了碳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了超5000亿元的低息碳减排专项贷款。同时,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持续增加资金的供给。特别是国家提出要研究设立低碳转型基金,这将在未来给低碳转型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目前在全国层面开展了超过20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在海外投资方面,亚投行等多边金融平台也在快速转型,目前气候、绿色方面的融资已经占到亚投行融资的40%以上,到2025年要达到50%以上。
为更好推动气候投融资,柴麒敏认为需要在四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在已发生诸多积极改变的基础上,柴麒敏建议仍需要继续加大投融资力度。“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和阶段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需要增加资金的供给,降低投融资成本,同时运用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金融科技创新等手段来提升投融资力度。”
其次,要制定面向国家碳中和愿景的金融行业气候风险策略。碳中和领域的投资主要面临期限错配的挑战——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受政策影响相对较大,所以总体上需要非常稳定的政策信号来对市场进行引导。
柴麒敏认为,这方面既涉及到很多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同时在一些政策环节,比如资产定价、风险评估还有金融监管政策中,气候变化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很多程序性、政策性的设计当中,要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三,要建立专门的气候投融资机构,提升政府平台服务的水平。柴麒敏说,“因为气候投融资涉及到多个领域以及背后的多个主管部门,所以未来需要建立相对高层次的跨部门决策协调机制。目前国家也在鼓励推动建设一些区域性的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这也将把平台性的支撑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未来要更好地去整合市场优势要素资源。特别是建立起一批专业的碳中和产业、消费金融项目库,实现资金供给侧、需求侧更精准地匹配,更好地推动科创产融一体化的新发展,最终在全球零碳产业和消费金融的新赛道中,抢占制高点。”柴麒敏表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