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马河的由来
时间:2023-08-05 09:51:49    来源:个人图书馆-投沙斋


(相关资料图)

拒马河过去称“古涞水”,我们近邻的涞源县和涞水县都是因为这条“古涞水”而得名。顾名思义,涞源是“古涞水”发源地的意思,涞水是因为“古涞水”流经其境内陆域广里程长而得名。涞源县城东南有一处十余亩方圆的池塘,整个大池塘就像烧开了的一锅开水一样,串串水珠向上翻涌,这个池塘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拒马河源头。池塘北面建有一座阁院寺,寺内有一座“兴文塔”,据记载该塔始建于公元744年(距今1270年),当初修建这座塔的目的主要用于压住拒马河源头使其减少出水量,使下游百姓免受水患。生活在拒马河两岸的人们一代代传颂着一个关于拒马河源头的故事。

拒马河源头在雨季经常发怒,只要一簇簇涌泉翻滚着窜出塘水表面,则整个拒马河下游一定会洪水泛滥房倒屋塌。为了镇住源头,控制源头出水量,仙人托梦给建庙之人,让其在源头涌泉密集翻涌处扣上一口大铁锅,锅上建一座塔把扣住涌泉的大铁锅压住,这样就不会有水患发生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拒马河下游年长的人们仍然相信,如今拒马河源头涌出的水是从扣在大铁锅下面的石缝里渗出的。这只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传说而已,实际的拒马河源头从地表看确实发源于涞源县城南关阁院寺“兴塔”下,这里是著名的旗山泉群,整个泉群吹着泡泡,以每秒3立方米的出水量汇集成塘,塘水溢出成河,每到雨季,整个泉群酷似一锅沸腾的开水,咕嘟咕嘟向上翻涌,让人激动不已。据地质工作者考证,拒马河实际发源地在涞源县与蔚县交界处的小五台山。清代《房山县志》和建国后地质工作者的勘测结果是一致的,《房山县志》是这样记述的:拒马河分为两支,一发源于小五台山而东流,一出于五回岭之北麓而东流,下流均入大清河,更注入永定河,而东流为白河。在房山县南部者,发源于小五台山之北拒马河也。因此,流经十渡风景区的拒马河为发源于小五台山的北拒马河。  

那么,古涞水因何改称拒马河的呢?这与两个历史人物和一场战役有关。西晋(公元265—316共51年)定都洛阳,那时的北京称幽州,山西称并州,都是连接北方匈奴的边塞要地。西晋末年匈奴汉国的刘聪攻陷了洛阳,匈奴汉国大将石勒也率大军自西向东一路杀来,并州失守,据守并州的刺史大将军刘琨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边打边向幽州方向退却,试图与幽州刺史王浚联手抗敌。退却途中,刘琨率部在今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一带数次与追杀自己且兵力数倍于己的石勒大军作战。一日,刘琨与他的好友副将祖荻(涞水人)率众退守到了今张坊、石亭一带,依托滔滔古涞水摆兵布阵,决心与石勒决一死战。刘琨和祖荻派人从山上砍来树桩,从百姓中收集木料,在古涞水河床内水面下打上木桩,木桩之间用绊马索相连,岸边也扎起一道道拒马,阻止石勒大军过河,刘琨不断移动和变换着阵法,依托这些明里暗里的拒马阻止射杀企图过河的石勒将卒十分奏效,以弱胜强大战四十天,激战正酣时古涞水突发洪水,将对垒的两军阻隔在了东西两岸,这时的石勒兵困马乏,望河兴叹,只得班师回朝了。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人,羯族,后赵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过奴隶的皇帝。他投靠汉赵刘渊,在汉人张宾辅助下以襄国(今邢台)为根据地,先后灭了西晋在北方的势力,于319年建立赵国称赵王,定都襄国,他建立的后赵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石勒因在张坊、石亭一带与刘琨作战,败在了刘琨所设的拒马阵上,从那时起,古涞水在赵国的版图上被更名为了拒马河,沿用至今。  

对拒马河的由来学术界也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史上人们把善于骑马挥刀、弓弩射箭、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称为胡子和响马,统称胡马。居住在幽州城里和拒马河两岸的人们,都知道刘琨、祖荻依托古涞水,设立拒马阵,抗击胡马石勒入侵大获全胜,于是古涞水是拒绝胡马人过河的屏障之河传唱至今。

拒马,顾名思义是拒绝快马穿越,过去的拒马是用木材捆扎或钉铆成×型,将其串联起来用作关卡、边界等隔离之用。作为一种有效的拦截和阻隔手段至今随处可见,现在我们常见的道路固定和移动检查站、军营等要害部门大门口、各单位的伸缩门、道路隔离带、隔离墩、起落杆等都是拒马的翻版,都起着拒马的作用。

■刘殿来

标签: